民國42年正殿的媽祖殿,開始進行屋頂增高,以及地基前推得翻修工程。總計此次整修工程的雕造物,總計有龍柱一對,「祈」、「求」、「吉」、「慶」的對看堵,「風調」、「雨順」、「國泰」、「民安」的對看堵,以及「龍」「虎」對看堵、雙虎戲球和書卷竹節窗等石雕。

  首先來看正殿媽祖殿的一對龍柱,結構上分為柱頭、柱身與柱礎等三部分。柱頭與柱礎之上,雕鑿八寶等吉祥飾物。此柱的八角柱心上,採取弄空鏤雕的技法,雕鑿從上而下盤旋的神龍、八仙人物、花鳥瑞獸、波浪雲氣。在人物表現上,如同三川殿龍柱上的帶騎人物,運用局部塗金來凸顯造型的嶙峋對比,並增加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,充分符合典型的惠安風格。

  1953年修建正殿之際,在媽祖殿的左右兩壁,使用浮雕與透雕的技法雕鑿石雕壁堵與石窗;如水車堵的仙翁人物、頂堵的歷史人物、身堵的祈求吉慶、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、腰堵的三王圖、裙堵的雙獅戲球及幾何裝飾的櫃台腳。舉其一例,頂堵位置鑿有文官禮拜長者,旁有空車一輛,推想此為周文王禮聘姜太公的〈渭水聘賢〉之齣頭。

  再者,在左右壁堵之上,可見工匠運用剔地起突的浮雕技法,及內枝外葉的透雕技法,雕鑿「祈求」與「吉慶」的主題,還有「風調」「雨順」堵與「國泰」「民安」堵。比如在龍虎邊的過道之上,左右兩側對看堵,乃是運用剔地起突的技法雕鑿猛虎與神龍,表現「風調」「雨順」之意,有此寓意來自漢代儒生演繹後,形成《論衡‧偶會》:「風從虎,雲從龍。同類通氣,性相感動」,為民間寺廟藝術不可或缺的題材。

  其次,於龍虎邊的牆壁之上,乃是書卷竹節窗,石匠採用曲柔的書卷形式,柔化堅石,雕鑿書卷竹節窗。窗中,雕鑿五株圓滾的竹節窗櫺,竹節之上可見浮雕竹幹與竹葉,頗見畫中有畫的視覺趣味。整體而言,正殿石雕的造型準確、工法純熟、風格洗鍊,保留惠安渡台打石司傅及其弟子的傑作,十分精采。

  迫於戰火不得中斷廟宇重修十數年後,1950年代初期的關渡宮正殿重修邀請了廟宇石雕的箇中翹楚,誠如來自惠安的石匠世家、日後旅居大稻埕的張協成石店?團隊─張木成系統司傅,或是李梅樹主持之下的三峽祖師廟的張清玉等打石司傅,皆曾支援關渡宮石雕,充分展現惠安石雕的精彩之處。

  綜觀正殿石雕題材,多集中「風調雨順」、「國泰民安」、「慶祝國泰民安」、「竹報平安」等,或顯或晦祈求天下太平之願,似乎透露太平洋戰爭之後,台灣居民經歷改朝換代之後的渴望之太平心聲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