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46年(1957)至92年(2003)可謂關渡宮重整及鑿新石雕的輝煌時期,不僅收羅乾隆年間的龍柱、道光年間的石窗與壁堵,還有日治時代不同時期的石雕構件。除此也留下民國40年代,參與三川殿石雕的名匠有張木成、張清玉、施天福和劉英宏的珍貴作品。
首先,觀看中港正門豎立的一對由觀音山石透雕而成的龍柱,可分柱頭、柱身與柱礎。柱頭的圓滾處雕鑿八仙人物,柱身則是圓形心柱的形式,運用鏤空透雕技法表現出盤龍、牡丹、花鳥及帶騎的人物。於龍柱上可見單龍盤旋而上之姿,頭部及前半部近於圓雕,龍身蜿蜒三折盤繞而下,氣勢磅礡撼人。再觀卷龍之間,可見頭頂武冠、國字開臉、身強體壯的帶騎人物,屬典型的惠安風格表現;這些帶騎的人物當中,有一位騎乘黑麒麟的聞太師,以及騎乘四不像的姜子牙,還有騎乘騎五色神牛的黃飛虎,題材即是出自《封神演義》的「聞太師伐西岐」。
位在三川殿的後步檐柱位置,有一對以鏤空透雕的技法所雕的花鳥柱,石柱的上下兩端各自雕鑿一隻大型的鳳凰,鳳凰之間自上而下雕鑿牡丹與梅樹,上下飛舞的喜鵲、貓頭鷹,以及各式花鳥瑞獸與形形色色的人物,形成「喜上眉梢」的吉祥寓意。人物的紋飾刻線方面,採用局部塗金凸顯造型的嶙峋對比,增添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,符合樸實中帶有華麗的民間藝術特色。
再者,見三川殿門口一對觀音山石的石獅,為民國46年雕製,而在民國92年重修時,施以磨尖修整過。石獅面向正門,呈護衛廟宇的姿態,頭頂雕鑿成螺旋鬚髮,雙眼圓且微凸,鼻頭厚實圓弧,耳朵花瓣狀向上微翹,四肢肌肉扎實、挺勁,體現了百獸之王的洗練風格。雄獅左右前腳踩踏著彩帶,彩帶從右下往左上,貫穿了兩枚銅錢,而背脊上的鬃毛有如樹葉,尾鬃分成五束,突起在臀部之上。雌獅則左前腳踩踏著彩帶,身旁有一隻幼獅。
最後,觀看殿內壁面雕刻,內容精采,如善用觀音山石設置櫃台腳、裙堵、腰堵、身堵、頂堵以及水車堵;並採用剔地起突以及弄空鏤刻的技法,雕出《三國演義》、《封神榜》改編齣頭的英雄人物,以及集瑞祈福的吉瑞圖案等題材;營造出洗練的風格,又不失民間趣味的樸實之風。